- 潘泽泉;王晓;
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既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路径,也是一个关涉内生性发展和主体性实践的在地化知识构建过程。其聚焦文化敏感、实践智慧、生活世界和在地化知识的理论意涵,以行动取向的方法论基础为在地化实践的根本依据,以对在地文化、实践、理论和制度加以“自觉”认识为逻辑起点。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宏观层面发展需要、中观层面组织建设和微观层面实践创新,共同奠定了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契合基础,为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握“大社会工作”角色定位、发挥“社会性”功能作用,构建整体融合式在地化发展路径,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整合、专业与本土互鉴的方法整合、党建引领的资源整合等行动策略,实现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发展。
2025年05期 No.320 1-15+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蔡璟浩;于若含;
如何认识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命题。本文借助“多元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基于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实践,对“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两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最终提出一个容纳国家治理、专业方法和职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三股趋势,分别是从“智识教育”到“专业技术”、从“职业设置”到“项目运行”以及从“行政构成”到“政党治理”,涉及知识体系、制度规范和职业建制等多重因素。国家治理的整合逻辑、专业方法的技术逻辑以及行业发展的职业逻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形成了“块状发展”等意外后果,也指向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2025年05期 No.320 16-32+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季俊含;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亟须一种异于传统社会工作实践预设的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融合实践样态。本研究在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理论基础上,纳入融合条件维度,纵向演绎出任务情景中的融合实践分析框架,辨析了任务目标导向、任务负荷压力、任务指标考核,与行政、专业两类社会工作元素融合的作用关系,以及相应形成的融合实践样态,在纳入时空因素后亦在比较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分析上形成意义,从而窥视国家政权建设及社会治理转型与社会工作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新视角从实践维度拓展了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理论,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自主话语体系下的社会工作特色实践。
2025年05期 No.320 33-56+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程激清;
实践意识是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思想反映,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在结构中行动的效果。本研究以结构化理论实践意识为视角,分析社会工作者及机构与所处情境结构的互动,进而澄清两者实践意识形成过程。本土社会工作者实践意识基本由其所经历的教育结构与实践结构所形塑:首先是受到其所受教育结构影响,主要呈现为,教育技术转向掩盖结构性思维,理念教育意识形态化淹没其社会科学性,陈述性告知知识教学模式消解行动本身的逻辑性;社会工作者进入实践层面后,被实践所处的社会结构异化、限制、消解,主要呈现为,购买服务的依附性致使社会工作专业工具化,从而限制了社会工作者实践空间,以及工具性评价抽离了实践意义与价值。教育降维与实践反思性的缺乏导致社会工作者实践意识被消弭,且听任实践结构对其塑造。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实现其主体性,应将自身作为结构行动者,熟知社会结构与自身的关系,并从中寻求有效实践路径,实现行动与结构的契合。
2025年05期 No.320 57-73+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