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

  • “在地化”实践:迈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潘泽泉;王晓;

    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既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路径,也是一个关涉内生性发展和主体性实践的在地化知识构建过程。其聚焦文化敏感、实践智慧、生活世界和在地化知识的理论意涵,以行动取向的方法论基础为在地化实践的根本依据,以对在地文化、实践、理论和制度加以“自觉”认识为逻辑起点。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宏观层面发展需要、中观层面组织建设和微观层面实践创新,共同奠定了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契合基础,为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握“大社会工作”角色定位、发挥“社会性”功能作用,构建整体融合式在地化发展路径,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整合、专业与本土互鉴的方法整合、党建引领的资源整合等行动策略,实现社会工作“在地化”实践发展。

    2025年05期 No.320 1-15+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专业技术、职业建制与国家治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分析框架

    蔡璟浩;于若含;

    如何认识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命题。本文借助“多元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基于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实践,对“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两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最终提出一个容纳国家治理、专业方法和职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三股趋势,分别是从“智识教育”到“专业技术”、从“职业设置”到“项目运行”以及从“行政构成”到“政党治理”,涉及知识体系、制度规范和职业建制等多重因素。国家治理的整合逻辑、专业方法的技术逻辑以及行业发展的职业逻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形成了“块状发展”等意外后果,也指向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2025年05期 No.320 16-32+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任务情景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融合实践

    季俊含;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亟须一种异于传统社会工作实践预设的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融合实践样态。本研究在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理论基础上,纳入融合条件维度,纵向演绎出任务情景中的融合实践分析框架,辨析了任务目标导向、任务负荷压力、任务指标考核,与行政、专业两类社会工作元素融合的作用关系,以及相应形成的融合实践样态,在纳入时空因素后亦在比较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分析上形成意义,从而窥视国家政权建设及社会治理转型与社会工作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新视角从实践维度拓展了社会工作融合性发展理论,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自主话语体系下的社会工作特色实践。

    2025年05期 No.320 33-56+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结构的行动者:社会工作实践意识形成与超越

    程激清;

    实践意识是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思想反映,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在结构中行动的效果。本研究以结构化理论实践意识为视角,分析社会工作者及机构与所处情境结构的互动,进而澄清两者实践意识形成过程。本土社会工作者实践意识基本由其所经历的教育结构与实践结构所形塑:首先是受到其所受教育结构影响,主要呈现为,教育技术转向掩盖结构性思维,理念教育意识形态化淹没其社会科学性,陈述性告知知识教学模式消解行动本身的逻辑性;社会工作者进入实践层面后,被实践所处的社会结构异化、限制、消解,主要呈现为,购买服务的依附性致使社会工作专业工具化,从而限制了社会工作者实践空间,以及工具性评价抽离了实践意义与价值。教育降维与实践反思性的缺乏导致社会工作者实践意识被消弭,且听任实践结构对其塑造。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实现其主体性,应将自身作为结构行动者,熟知社会结构与自身的关系,并从中寻求有效实践路径,实现行动与结构的契合。

    2025年05期 No.320 57-73+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成为“实践学者”: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探析

    朱健刚;尹茹;

    社会工作专业博士(DSW)培养中长期存在着实践性和学术性的理论张力,以往的研究强调DSW与传统哲学博士(PhD)在培养目标上的分野。本研究则主张超越两者的标签之争,聚焦于如何真正实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发展模式,是培养“融合学术与实践的元理论取向”的“实践学者”(pracademics)。作为理论回应,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人才培养应建立“理论—实践”双螺旋驱动的创新培养机制。而实践学者培养的特质则体现在建设探讨真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双轨导师制度以及实行以行动研究为基础的学位论文考核。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核心师资短缺、校级制度支持滞后,以及培养自主权限制等结构性问题。在此结构性困境短期内难以改善的情况下,本研究提出要以项目化行动研究为主要教学法、搭建体制外研究平台以及实行精细化质量保障等相应策略。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本质决定了专业博士教育必须走“实践学者”整合之路。这要求未来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培养博士生在实践场域中的行动研究能力,培育其解决中国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以致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成为推动社会服务体系变革与创新的高级实践学者。

    2025年05期 No.320 74-89+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增量式偏正共生:社会工作政策倡导中的主体间关系研究

    金超然;席小华;

    我国社会工作政策倡导多采用合作、联盟等方式,而较少采用西方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运动、斗争等方式,这可能与我国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行动中独特的主体间关系有关。本研究从资源视角出发,基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行动案例,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过程中的行动主体包括相关公众、政策倡导者、政策制定者和桥联行动者四类,四类行动者之间的力量和资源水平有较大差异,且处于不同的场域之中,在桥联行动者的支持下,四类行动者之间构建了“增量式偏正共生”的主体间关系。这是一种力量不均衡的主体间以价值约束为主要约束条件、以桥联行动者为辅助桥联、以增量资源为资源链接方式的共生关系。这一关系有助于打破现有政策倡导中社会工作行动者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专业困境和资源困境。

    2025年05期 No.320 90-109+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实务研究

  • 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经济向度与实践逻辑——以H省D寨花青米农民合作社为个案

    刘文文;

    发展性社会工作是专业领域内新兴的一种理论范式,学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定义。本研究以西方语境下的“团结经济”与中国传统的“合作经济”为理论对话点,探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经济向度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实践逻辑。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L社会工作机构在H省D寨扶持成立的花青米农民合作社为典型个案,呈现发展性社会工作经济策略落地实践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发展性社会工作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关系属性”“道义属性”与“文化属性”,具体运转机制表现为以本土关系为联结的共同体合作机制、以需求满足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以地方性知识为载体的参与动力激活机制。同时,也应警惕发展性社会工作落地过程中出现群体个人主义、成效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对固有关系网络的冲击等弊端。

    2025年05期 No.320 110-130+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超越技术赋能:场景适配视角下残疾人电商直播就业项目反思

    李晟赟;张华雨;

    电商直播业态的兴起,为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各地社会工作机构相继开展残疾人电商直播就业项目。多数项目将数字技术赋能作为核心干预手段,虽投入大量资源,最终效果却未达预期。本研究基于“助梦”残疾人电商直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案例,揭示出一个关键悖论:当项目仅聚焦技术培训而忽视场景适配时,数字赋能反而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研究发现,项目成效不佳源于三维适配失灵:在个体维度,残疾人面临认知超载与福利依赖的双重障碍;在技术维度,平台设计的排斥性与产业链支持不足严重制约技术应用;在制度维度,福利保障与创业激励之间的政策悖论抑制了就业动机。这些失灵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主张超越单一技术赋能逻辑,通过构建“个体—技术—制度”三元协同的场景适配体系,推动从“技术赋能”到“场景重构”的范式转型,不仅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优化提供实践路径,也为数字时代社会工作理论创新贡献了新视角。

    2025年05期 No.320 131-152+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